第384章 唐宋元明 四第一章 奉上(第4/5 页)

奸雄的意思 大罗罗 420 字 2024-02-27 10:03:45

人和几个儿子都精通儒学,谋主王文统更是前金的进士,自是北地大儒。

东唐若能击败忽必烈而有中原,便能立即得到北地儒生的拥护,便是南儒也不会反对这个“儒家王朝”。只要南北儒生都认了李璮是李唐之后,又有驱除鞑虏之功。那么以唐代宋,也就没有什么不能的了。

如果李璮真的到了这一步,那陈德兴的明国,恐怕只能被堵在辽东、高丽,再难有染指中原的机会了。因此,王文统看到李翠仙秀眉紧皱,才有此一问。

李翠仙闻言,只是苦苦一笑:“唐明交恶不是眼下需要担心的,因为忽必烈还没有死!而且已经火并掉了阿里不哥……此等人物,又手握十几万蒙古精锐,才是外公和爹爹需要操心的。”她扭过头,认真的看着王文统,“外公有何妙计可以破忽必烈而定中原?”

王文统胸有成竹地点点头,道:“自然是先定名分,后收人心,再定中原,最后北取燕京了。”

李翠仙蹙着秀眉,细细品味着王文统的话:“先定名分……那便是爹爹要做皇帝了!后收人心……爹爹难道是要开科取士?”

通过考试录取官员这事儿,在益都相公的地盘上一直都是有的。和别的汉侯不同,益都李家脱胎于金末红袄军,这是一支以在中原恢复汉家天下为宗旨的农民起义武装。后来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投靠蒙古,但是红袄军上下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宗旨。而李璮本人,更是处处以陇西李家,大唐之后自居。自然也将始自隋唐,在宋代大兴的科举制度引入了益都。

不过益都科举在以往的规模并不太大,只是地方性的考试录取文官,也没有什么秀才、举人、进士的名号。考试的形势也比较简单,就是在益都贡院做过卷子,再领到李璮那里相个面,然后就给个芝麻官儿打发了。但就是这么一条小小的上升通道,便将益都境内的士绅整合进了李氏集团,让李璮在益都的统治得以稳定,而且还能逐步扩大势力。

这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从来不是为国取才,只是一条给地方士绅上升并且分享政权的通道。有了这条通道,地方势力和中央便有了共同利益,中央政权也容易得到地方势力的拥护。

所以感到蒙古武力已经难以维持对汉地统治的忽必烈要开科举,一心想要恢复李唐江山的李璮在登基做皇帝后也要正式开科取士。而陈德兴父子也在南宋的科举制度上动手脚,想要以武代文扶植起一个拥护陈氏政权的武士绅集团来取代拥护南宋的文人士大夫。

唐元明三方,这个时候都把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