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末日前的繁荣(第3/4 页)

崛起之第三帝国沙雕 大罗罗 463 字 2024-02-18 08:26:13

和“苏联订单”,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增加产能!而重工业投资本身,也会消耗大量的重工业产品。

根据德国政府公布的数据,1924年德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2120%(1923年因为超级大通胀,固定资产投资很低),之后的1925年则同比增长了55%,1926年增长了35%,1927年和1928年的增长依然高达30%以上。

不过这种程度的繁荣因为英法,特别是英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变得难以持久。当然,英国的衰退并不都是《凯恩斯计划》造成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是英国将英镑兑黄金的汇率定得太高(这是丘吉尔干得),同时还坚持实行自由贸易造。结果让英国的制造业在正常销售的德国产品(非赔偿品)和美国产品面前毫无竞争力。

“这是末日前的繁荣,现在的德国人民都被这种虚假的、暂时的繁荣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他们的国家仍然在遭受屈辱,仍然在被外国残酷剥削……来自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资本——其中大部分是犹太资本,已经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我们德国人每创造一个马克的财富,他们就要拿走半个马克甚至更多。当然,现在他们的还没有开始把投资在我们这里的钱拿走,所以我们还可以维持表面上的繁荣。要不然,我们经济就会变得和法国、英国一样糟糕!”

这是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的某个广场集会上的演说,听众并不多,大概只有寥寥的几百人,其中至少还有20人是伪装成听众的米乌塔特种兵——他们是来保护刚刚回到柏林担任军事情报局局长(在不久之前情报升级成了局)的赫斯曼上校以及他的妻子克洛伊的。

赫斯曼在1926年就去了波罗的共和国担任防卫军副参谋长。这个职位在1925年时就成了坐镇波罗的的史塔西局长(副局长)的公开身份。不过赫斯曼去波罗的防卫军担任副参谋长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史塔西,而是为了熟悉装甲部队和空军的运作。

哈尔德中校和凯塞林中校都曾经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在回到柏林后,两人都没有再回情报处,而是被派往部队任职。所以接替赫斯曼在柏林情报处坐镇的是卡纳里斯中校。

不过赫斯曼从波罗的返回后却没有下部队,而是担任了扩大了的军事情报局局长——在1928年初,总参谋部下属的处都纷纷升级为局,各局的局长大都由少将出任。赫斯曼担任了军情局局长,自然意味着他很快也要晋升将级了!

官场上的顺风顺水还不是赫斯曼在过去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