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清白和问心无愧(第3/5 页)

朱门风流免费全文阅读 府天 451 字 2024-02-23 18:09:27

作。”

“下官十五岁取中生员,十七岁本想一鼓作气应考乡试,结果乡试不第,因而便避居吴山三茅观,就是那时候写了这首《石灰吟》,不想竟然流传了出去。”想到从前乡试之后曾有同乡学子刊印诗词文章等等,也从他这里拿去了几篇,于谦对张越的说法再无怀疑,毕竟,以对方的官职家世,犯不着关注他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这只是下官偶有所感,不敢当张大人的称赞。”

“纵观古今,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写下这样的诗句,只是有几句话我不得不说。自古以来,百姓皆希望清官当朝,无他,怕的就是贪官当道盘剥百姓。但是,试问一地父母官,是清廉却不懂农田水利,只能抗上命减赋税的官员称职;还是稍有和光同尘,但却能劝农桑知水利,辨天时识地利,兴商扶农,令一地富庶,百姓丰衣足食的官员称职?朝中大员亦是如此,因直谏贬谪,固然是名臣风骨,但原本可利天下万民的人才却由此偏居一隅亦或是遭了杀身之祸,就算激励了后来人,可若是用一句诛心的评语,不过是求名之徒而已!”

见于谦张了张嘴仿佛要反驳,张越又一字一句地说道:“便如同顾都宪,由县令而监察御史,由按察副使而应天府尹乃至顺天府尹,最终却左迁贵州按察使。若不是杨阁老举荐,再有才干又何能济天下?若是他一上任便因中官之事而大动干戈,如何能将都察院整治得井井有条,更由此拔擢了一批称职的御史,使京城官场为之一清?杨学士昔日说过,事君有体,进谏有方,此亦当为众人之鉴。秦怀谨的事情出在皇上登基不满一年之际,皇上虽震怒,却只能按下。至于京城宫中宦官的事,此事绝非一时能解决。廷益兄,言尽于此,你先请回吧。”

这是于谦今日抵达以来,张越第一次直呼其字,再加上前头这些话,原本心志坚定的于谦也忍不住稍稍有些动摇。然而,当初能够在十七岁时就写下《石灰吟》这样的述志名篇,以三甲及第又不曾授官之后也没有妄自菲薄,他自不是轻易为人所动之辈。即便如此,今日这番话终究是震动非小,因此他站起来长身一揖,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屋子。

他这么一走,张越这才一改正襟危坐的姿势,脊背往后头舒舒服服一靠,望着天花板出神。这些年他交往过无数人,可惟独怕和正人君子打交道,因为这种人心中的那杆秤绝不是能轻易扭过来的。哪怕日后没有土木堡没有夺门之变,于谦仍然是两袖清风耿直方正的于谦,成不了通权达变的张居正。就好比之前那个市舶司提举李文昌一样,奏章被驳之后据说仍是不依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