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明月清风(210)三更(第3/4 页)

是这么个姓氏的人罢了。

他就坐下,看四爷:“朱兄,有什么事只管说。”

四爷心里点头,据说此人泛交博爱,可见所言不虚。见到人,认识不认识的,他都乐意跟人交往。

他就道,“听闻过张先生的大名,但关于你们的学社,也只是耳闻……”

张采就笑,“我是声名在外,仅此而已。”

四爷点头,心里便有数了。张溥和张采是同乡,但是一个住在城西,一个住在城南,在娄东也被称为西张和南张,且两家有姻亲,所以,据说这两人交好。

可如今看张采这个样子,他跟谁不交好吗?

其实,说复社是两人共同创立的这不恰当,历史上,张溥创立应社的时候,张采在临川,还在临川当着官呢。只因着跟张溥两人齐名,他就被拉了进去。而后,他才辞官的。后来,追究张溥的罪责了,张采都死了,后人自辩,才知道所谓的共同创办,其实背后是有隐情的。

就像是现在,张采只说了一句:我声名在外。

因为声名在外,然后他在任上呢,又被齐名的人给拉进来了。

桐桐就看四爷:这人是前不久才辞官的?

四爷微微点头,是的!闹出事了,张采的名声嚷出去了,然后张采的官就当不成了。

林雨桐:交的这都是什么狗屁朋友。

四爷心里笑,所以说,有些人他吃亏,真是性格决定的。历史上张采也好聚集人,弄个什么社之类的,他在临川创立的是合社,合社是个文社,目的相对单纯。但是应社乃至到后来的复社,别人许是没有太大的目的,但张溥有。这个复社最后能被称为小东林,可见这里面很多人未必是为了弄权,他们单纯的就是觉得,明末的现状得改变。

如今境况不同了,这些人的想法又是怎么样的呢?

四爷就问了,“学社的宗旨是什么呢?聚集了这么些人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样的诉求呢?或者说,想改变点什么呢?”

不是说张溥想怎么样,而是这些人认可张溥的一些看法,那这个普遍被认可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张采还没说话呢,门被推开了,有人直接进来了,“受先兄……”进来了,看见四爷和桐桐了,“受先兄有客人呀?”

受先是张采的字。

张采站起身来,“乾度老弟来了,来来来!来的正好。”

给彼此介绍,林雨桐才知道眼前这个比张采年轻些的,有个三十出头的人,就是张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