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节 富商和国王(第1/5 页)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248 字 2024-03-12 07:07:38

张弼士安排的很周到,包了一列豪华专车,不止是舒适,最重要是安全,不会有英国警察上来骚扰,他们这样身份的人,最不想麻烦,尤其是此行还是秘密活动,尤其不能张扬,不管是被法国发现,还是让英国人提前知道了,都是麻烦事。

张弼士是广东大埔县西河镇黄堂乡车轮坪村人,小时家境贫寒,父亲是乡村塾师兼医生,他得以识字。1858年,十八岁的时候,张弼士家乡遭受灾荒,不少人离乡背井,外出谋生。迫于生计,张弼士也跟乡人一起飘洋过海谋生,到南洋荷属巴达维亚城。开始寄食于大埔会馆,后经同乡介绍,到同乡开办的温氏米行当店员。老板发现他勤恳麻利,精明过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兼且忠厚老实,可以信赖,即起用他为帐房,并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几年后,老板病逝,张弼士夫妇继承了他的资产。

之后张弼士继续经营,不到十年,他就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了。

张弼士不时跟拉玛五世谈几句话,他是南洋富商,而且是巨富,能成为人上人,除了运气极佳之外,跟他情商极高也有关系,如果不是能让老板喜欢,又如何能成为老板女婿,继承家业呢。

在官场上,他也是八面玲珑,历史上,他担任过清廷的领事,而且跟洋务派关系莫逆,但却资助康有为,资助孙中山,可以说,不论谁得了天下,他有买来了路子。

这种人物,又怎么能错失结好暹罗国王的机会呢,而暹罗国王去中国是求助的,因此也很愿意从张弼士口中打听到一些大明的消息。

暹罗跟大明的关系还不错,因为暹罗境内生活着大量华人,跟大明之间的贸易量很大,至少大明是暹罗大米的第一进口国和暹罗最大的贸易国。

最重要的是,暹罗对待华人的态度很好,当然不好的话,也没那么多华人去暹罗,暹罗的华人数量甚至远高于越南。

后世评价东亚局势,这里只有三个独立国,一个中国,一个日本,一个泰国(暹罗),说中国是因为太大,让洋人无法下口,日本是因为太强,明治维新成功,暹罗则是因为太巧,善于周旋于英法之间。

暹罗的巧,可不止在本世纪,而是从古至今都很巧,他们长期以来一直都很积极发展跟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所以华人在暹罗发展始终很平稳。

暹罗也愿意给能为暹罗带来中国商品的华人一些优待,让华人享有“商业上合理的自由,历代国王都友好相待”,一方面是因为暹罗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贸易都是王室垄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