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节 商战(第1/5 页)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248 字 2024-03-12 07:07:38

这几年的上海商场始终不平静,尽管贸易量增长极快,华洋商人都获利颇丰,但是关于利益的冲突始终持续不断。

其实争执的本身,利益只是导火索,根源其实还是一种权力之争,一种主导权之争,一种谁说了算的话语权之争。

在洋人来到上海之前,毫无疑问上海这个口岸都是华商说了算,以十六铺码头为中心,这里是粮食、大豆集散地,相伴而生的贸易十分繁盛。

第一次鴉片战争之后,上海建立了租界,商贸中心从十六铺转移到了相邻的外滩,贸易规模急剧扩大,很快就从过去的粮食买卖转移到了以丝茶出口为中心的贸易情况。

表面上看,洋商跟华商的合作是相得益彰,洋人没有能力进入内地市场,于是雇佣买办代为采购,历史上对买办的抨击声很大。可事实上,跟洋人冲突最剧烈的,就是这群买办,因为他们跟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

第二次鴉片战争之后,洋行加买办的经营模式,已经在上海确立。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英国人发动鴉片战争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清政府限制贸易,不允许普通商人直接跟英商进行贸易,所以在鴉片战争结束后,他们就强迫清政府开放了洋商跟普通商人进行贸易的渠道。

历史上清政府之所以选择十三行垄断对洋人的贸易,其实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当时华洋之间的贸易冲突很多,经常有华商以次充好欺骗洋人,欺骗洋人货款的情况,也有洋人欠下华商巨款的情况。

一次有商人欠下了英商货款,结果英国人闹到了乾隆哪里,乾隆觉得丢了人,就责令十三行双倍赔偿,并且发配了那些欠人货款的本国商人。但后来美国人欠潘家巨款,清廷就根本不出面,导致潘家把官司打到了华盛顿也没能要回债务。

随着这种冲突日益频繁,清廷才发明了这种十三行包买的方式,只让那些财力雄厚,名声良好的商人跟洋人做生意,结果证明这种方式确实有效,各种冲突大大降低,互相之间的信任也增加了,东印度公司每年的结余往往直接存在伍秉鉴这样的大商人处,而这些大商人也经常给东印度公司放贷,甚至通过东印度公司等机构向外投资。

鴉片战争之后,十三行被解散,洋人获得了跟所有华商进行直接贸易的权利。但是这时候,他们发现,过去的那些欺诈行为又出现了。他们不信任华商,华人也不信任洋人,结果洋行们依然得借助中间人的力量才能做生意。这才出现了买办阶层,一定意义上,是洋人自己又循着过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