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节 军事改革(1)(第1/4 页)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248 字 2024-03-12 07:07:38

变革首先是从军事开始的。

因为这是朱敬伦亲自掌控的领域,而且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其他变革有可能遭遇挫折,一旦遭遇到顽固派的反抗,最坏的结果就是秩序崩溃,天下大乱,那时候军事力量将是解决问题最后的选择。

说不好听点,朱敬伦要掌握在自己被视作昏君时候,保证这个政权不至于崩溃的手段。

普法战争后,大量留学欧洲的军官开始回国。

这些军官都是1866年先后去到欧洲的,最早去的一批人甚至赶上了普奥战争,但是只有一小批人,他们是去打前站的一批军官,大部分军官,则是朱敬伦登基之后,从北亰撤军的时候去的,他们没赶上这场战争,但是当时欧洲都普遍在议论这场战争,他们从不断的出版的各种军事论文和读物中了解到了这场战争。

普奥战争之前,军事界其实普遍不看好普鲁士,因为相比奥地利帝国,普鲁士在人口、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当时的军事界,普遍的经验还是拿破仑时代的经验,以拿破仑时代的经验来判断,大家都认为兵力是最主要的。

普鲁士人口只有八百万,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超过两千万,双方后备兵员的差距巨大。而且当时普鲁士作为挑战者,德意志邦联中的大多数邦国是支持奥地利的,尤其是最大的几个邦国,巴伐利亚王国等国,都站在奥地利一边。

潜力不如奥地利,加上邻国不支持,普鲁士不但要跟强大的对手正面作战,而且要面对其他邦国的进攻,不得不三线作战的情况下,没人看好普鲁士。

甚至连工人运动的领袖恩格斯恩大教主都认为普鲁士必败。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看到普鲁士軍队在毛琦主持下的变革,采用了总参谋制度,以及毛琦对普鲁士铁路、电报制度的运用能力。

结果后来虽然普鲁士多线作战,在战争初期,不得不分兵先消灭奥地利的盟友汉诺威、黑森和萨克森等跟普鲁斯截然的国家。接着南下攻击法兰克福,随后向巴登和符腾堡进军,最后才是跟奥地利决战。

毛琦的大胆分兵,更是让人批评他不懂得勇兵,更没人看好普鲁士了。

可结果毛琦在奥地利集结起优势兵力之前,不但扫清了奥地利的盟友,并且在决战的时候,还利用铁路的优势,比奥地利提前完成集结,结果在决战的时候,反而是普鲁士占有优势兵力。

这种对铁路的运用,在欧洲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大家都重新认识到这种交通工具的军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