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各逞其能(第2/3 页)

一世富贵 安化军 480 字 2024-02-18 08:30:49

平从来没藏着掖着,契丹使节来了,也是明白告诉他们。告诉了你又如何?国力在那里摆着。

契丹境内缺金银,也缺铜。当然依徐平前世记忆,他们的境内有矿,但开采不出来有什么用。国际贸易只能够使用轻货,粮食是用不上的。契丹还能够封起门来过日子?徐平巴不得他们那样做呢。那样做的后果,就是周边的契丹附庸迅速离去,包括燕云在内,都会不稳,宋朝得利更大。还是那句话,力量对比变了,一切皆变。

契丹丧失了军事优势,与宋朝对峙就一切都处于劣势,没有翻身的机会。立誓约求和是惟一出路,境况不会迅速恶化,最少还能够坚持十年八年。要是不求和,各种矛盾就会迅速爆发,最后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测。

宋朝并没有准备好,让契丹不稳只会让周边势力捡便宜。契丹势力向北收缩,宋朝就要北上面对各种各样的周边矛盾,这是宋朝议和的需求。

议和之后边境和平,通过贸易和其他手段,掏空契丹的国力,断的是他们的根基,这是长远打算。跟契丹一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反而让他们打起精神,团结一致,应对内外各种困难。议和看似让契丹松一口气,时机成熟最后解决问题的难度却变小了。

禁军的主力一直都是在河北路防契丹,改革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非一朝一夕之功。仅这一点,与契丹议和,保持河北路相对和平的环境就非常重要。

赵祯想了很久,还是摇了摇头:“斗泄之术,千年之前管仲已著之于书,后人岂有不知之理?契丹再是艰难,想来也不会卖粮。”

徐平笑道:“岂止是不会卖粮,这一两年间,估计连马都不会卖。契丹人肯定不想卖这些,无论是粮,还是马匹,必定严管。只是,要看他们坚持多久。常言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且看契丹什么时候会觉得自己穷,不卖过不下去就是了。”

杜衍道:“若是契丹不许,本朝如何应对?难不成就如此僵着?”

“僵着就僵着了,趁此时机把河北禁军重新整训。只要此事做完,契丹人如何想就不重要了,说到底本朝禁军能征善战才是根本。契丹人如果熬得住,想来会同意卖马,一年卖给本朝几千到一万匹,得二三十万匹绢,勉强能够支撑。”

说到这里,徐平正色对其余宰执道:“只是一定要严管,不许茶和绢到契丹境内,更加不许金银和铜钱外流。契丹人能够别想办法,是他们的事。还有,纵然从西北买羊稍贵一些,也不许买契丹的羊,此一项一定要断掉,包括羊皮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