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大明早报(第2/4 页)

大明镇海王 中华田园牛 927 字 2024-02-18 07:38:35

不需要图片什么的,只需要字迹清晰就可以。

想要办到这一步,在印银票的技术基础上,很轻松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纸张和印刷技术的事情,刘晋也是交给了下人去办,自己却是开始培训大明早报的编辑、新闻记者来。

大明早报,这是刘晋给自己办的报纸想的名字,和后世的早报差不多,都是早上的出来,让大家每天早上可以看到。

当然,这个时代肯定不可能一开始就每天都出,三天出一期就差不多了,等到条件成熟了,再慢慢的天天出。

办报纸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新闻素材的问题。

既然是报纸,报道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新闻素材,从国家大事、各地的奇闻异事、经济、军事等到相关的内容等等都可以刊登。

但这些新闻素材并不会自己飞到你的手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新闻记者去大明各地收集新闻素材,收集起来的新闻素材又需要经过编辑的审核。

那些新闻素材是可以发的,那些新闻素材是不能发的,那些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没有价值的,编辑的审核就非常重要了。

没有庞大的新闻记者队伍,你报纸办起来,别说一天一报了,你可能一个月一报你都不行,因为你都不知道该印一些什么东西出来。

这是这个时代办新闻报纸最大的一个难点。

因为交通不便,通讯不便,信息传递极为缓慢,除了官方这边搞出来的八百里加急速度很快之外,其它的消息传递都非常的慢,而且往往只能够在很小的一个范围传播。

没有新闻素材,报纸根本就办不起来。

刘晋将大明早报的总部放在了京城这边,直接花大价钱购买了三进的大院子来作为大明早报的办公地点。

此时大明早报总部的一间院子当中,刘晋看着院子里面的百来号人,这些人就是大明早报的第一批编辑和新闻记者。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刘晋从麾下产业当中抽调出来的,一个个都已经能识文断字,也能够写一些东西,有着一定的基础。

还有一部分则是刘晋花高价钱聘请过来的秀才,比如坐在最前面的五个人,鲍继文、欧阳光、吴樟、刘子立、周致,这五个人都是秀才,还是落魄的秀才,而且年纪都已经有四十多岁,科举无望,只能够靠教书、写字为生。

当然了,再落魄那也是秀才,也是读书人,都非常的傲气,刘晋也是花了大银子才招募到的,一个人一个月10